close

【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、邱慕天綜合報導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空間,以保護私領域不受他人侵犯,然而,每個人所需要的個人空間大小又不一樣。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指出,容易感到焦慮的人,需要較大的個人空間,因為他們對於危險的警戒程度較高,患有「幽閉恐懼症」或是「廣場恐懼症」的人們,就是因為過度警覺,而害怕擁擠的人群。

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研究員揚內蒂和她的研究團隊,邀訪了15名健康的自願者參與實驗,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手裝上電擊裝置,並量測他們眨眼的肌肉反應。當手指離臉龐的距離較遠,手被電擊時,參與者的眨眼反應較小,可是當手指愈靠近臉寵,手被電擊時,眨眼的反應則較強。

眨眼是大腦皮層對外界刺激訊號,而產生的快速反射動作。實驗結果發現,當手愈靠近參與者下意識定義的個人空間時,他們眨眼的反應會突然急遽升高。而這個反應斷層區間出現的位置,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同。

基本上,自認個性大剌剌和無憂無慮的人,在電擊位置靠臉很近時,才會出現劇烈緊張反應;而自認習慣緊張兮兮的人,只要手遭電擊的位置稍微靠近,就會啟動很強的眨眼反應。揚內蒂解釋,這表示一個焦慮的人,需要較為寬闊的個人空間,意即與外界變動的人事物保持較遠的距離,才能感到自在。

同樣在動物界,有所謂的「警戒距離」,對一隻斑馬而言,當其他動物逾越牠的「警戒距離」時,牠的求生反應會增強,以確保自己不受捕食或威脅,而焦慮程度愈高的斑馬,其「警戒距離」則愈大。

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.葛柴諾指出,「警戒距離」之於動物,有如個人空間之於人類,有警覺潛在威脅的作用,在過去,是有利人類生存,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,這項功能可能造成人類「過度警覺」,以致於發生「幽閉恐懼症」或是「廣場恐懼症」,這些患者害怕擁擠的人群,或對狹小封閉空間感到恐慌。

「個人空間也在人際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。當我們信賴一個人,覺得跟他/她相處起來很舒服的時候,那個人容易進入我們的個人空間,反之,若是彼此信賴感較低,身體的距離也較遠。」揚內蒂說。

本研究刊登在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》期刊。

圖說:研究指出,焦慮感較強的人,需要較大的個人空間。(photo by lauralewis23 on Flickr -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嘉義房屋住商興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